市民政局政风行风热线发布实录(2023年1月3日)

    发布时间:2023-01-05 15:42
    【字体:打印

        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2022年,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儿童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原则,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琅琊区、定远县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区)创建活动,今年2月份,经省未保委9各部门联合考核,分别以第二、第四排名,推荐到国务院未保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省6个名额),作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区)”候选对象。一年来,省未保委将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做法6次简报专刊印发,中国社会报、中国儿童福利微信公众号、中国民政微信公众号7次刊登推送我市做法,定远县民政局申请撤销法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案件被省高院列为六大典型案例,《坚持“三三制”模式筑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经验做法被中央政法委列入全国政法会议资料汇编,并在长安评论微信公众号刊登。

    (一)贯彻新思想理念,蹄疾步稳,开启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新征程。

    强化政治引领,贯彻新思想理念,以建立健全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为首要目标,蹄疾步稳开启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新征程。一是政治站位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2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批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要求“有机构负责、有专人办事、有经费保障”。二是体制机制全。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市级协调机制1个、县级协调机制8个、乡镇(街道)协调机制116个、村(居)协调机制1208个。三是督查检查考核严。制定了《2022年滁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督查检查考核方案》,并经市第二次未保委全体会议审议通过。9月份,由市未保委办公室成员单位采取会议座谈、查阅台账资料和实地查看的方式进行考核,量化打分。四是学习宣贯实。采取党委政府带头学、未成年人保护队伍深入学、开展专项行动全面学的做法,学深悟透和全面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6月份,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制作公益宣传片,通过动漫地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依托(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活动室等阵地相继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围绕“点亮六一 共护未来”为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12000余名未成年人参与活动。

    (二)着眼新时代特征,守正创新,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建设。

    以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保护网络建设。一是创新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6个县(市)在民政局设立未保中心、儿童福利指导中心,琅琊区率先在全省建立集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临时照护等“六大保护”功能于一体的市辖区级综合性未成年人保护指导中心;8个县(市、区)在检察院设立未检办(部),加快构建未成人保护“行政+司法”双引擎推进机制。二是规范乡镇未保站建设。制定《滁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方案(试行)》,按照“四有”(有固定场所、有专门队伍、有管理制度、有服务开展)推进工作站建设。三是加强未保队伍建设。设立村(居)儿童主任1304名,负责本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设立家长学校1041个,成立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志愿服务队伍423个,进一步夯实家庭教育指导阵地。

    (三)扛起新使命任务,踔厉奋发,发挥未保委办公室牵头表率作用。

    始终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勇于扛起未保法赋予民政部门的新使命任务,积极发挥牵头表率作用,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一是孤儿基本生活有效保障。严格抓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费用发放,在全省率先进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标,标准居全省第三。自2022年7月1日起,将全市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51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700元。将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其中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普通全日制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提高至每人每月1500元。截至11月底,全市现有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74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588.7万元,发放孤儿助学金83万元。二是儿童福利机构全面转型。截止11月底,全面完成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工作,将各县市集中供养孤弃儿童转至市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三是孤儿助学全面落实。2022年,为83名孤儿发放助学金83万,为114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助学金68.4万元。四是打造“牵手关爱行动”品牌。连续3年精心打造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牵手关爱行动”品牌,采取“四个融入”做法,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我局每月深入村居一线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活动,将政策宣讲、公益慈善、社会实践和社会力量融入关爱活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模式。经验做法被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微信公众号推送。

    (四)凝聚新体系力量,勇毅前行,构建“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格局。

    以新体系力量为出发点,坚定信念,勇毅前行,形成合力,逐步构建“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一是家庭保护幸福美满。编制《滁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全市共组织法官、检察官、教师、公安民警、律师、“五老”等各方面志愿者23500多人次,开展活动1900多场,走访慰问儿童76800多人次,结对帮扶留守孤困等儿童数21400多人次。筹集资金178.3万余元,帮助906名困境家庭大中学生解决求学和生活问题。二是学校保护心育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进”工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课表、进课堂,积极探索中小学心育课程新模式,确保学生每两周一节心理课。依托“阳光成长心育未来”主题,组织开展“阳光成长 心育护航”“从心开始 阳光成长”等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260多场,参与学生5.4万余人次。三是社会保护清朗亭城。文化旅游局结合“护苗”行动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暑期网吧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查办案件4起,办理网络违法违规案件2起,查处涉嫌淫秽色情非法网站1个,违法违规嫌疑人2人,挖掘涉嫌传播含有色情视频20余部。四是网络保护风清气朗。建设安徽省首家市级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创新打造市级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基地“滁州网信·未来E站”,包含科普教育展厅、网络素养动画微课、网络素养名师讲堂等多项内容,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式”教育,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年培训人次超4万。五是政府保护温暖童心。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保障力度,完成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1565人,投入资金2817万元;假肢矫形器适配180人,投入资金90万元,辅助器具评估171人,投入资金25.65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摸底排查工作,累计摸排儿童康复训练救助需求1346人,假肢矫形器装配需求110人,辅具适配需求87人。六是司法保护公平正义。强化部门联动,强力推进未成年人双向、综合、全面司法保护。全市共建有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教育馆(中心)9个,实现市、县两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全覆盖,累计组织青少年参观达8万余人次。全市两级法院实现少年法庭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审判“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模式,市中院持续加强对辖区法院未成年人审判组织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促进未成年人审判专业化发展。

    二、社会救助工作

    2022年,社会救助工作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救助工作荣获2021年度省政府社会救助领域督查激励表彰,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低保对象消费性支出省级标准;我市凤阳县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救助帮扶工作代表安徽省唯一县被推荐民政部专项视频抽查,抽查结果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紧接凤阳县、南谯区代表安徽省接受民政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绩效评价第三方评估,采样结果正在统计中;2022年安徽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暨社会救助工作现场会在我们滁州召开。

    经过全市民政干部职工的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截至今年12月,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5万人(其中城市低保2万人,农村低保10.5万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3万人,低保边缘家庭6082人,支出型困难家庭1306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1559人次,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困难群众获得感极大增强。

    (一)稳步提升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水平。根据滁州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办法》(滁办发〔2021〕9号)文件精神,我市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同时,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推进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经市政府同意,从22年7月份起,全市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670元分别提高至727、717元/人/月,增幅达8.5%和7%,远高于省民政厅要求的7%和4.5%的标准。为全市12.5万城乡低保按时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92亿元(不含一性增发和临时价格补贴),同时大幅增加特困供养人员护理标准,按照集中供养、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全护理、半护理照料护理标准分别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月工资标准的50%、30%和35%、20%要求,我市集中全护理标准由258元/人/月增涨到732.5元/人/月【城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增幅达183.9%。分散全护理标准由188元/人/月增涨到505.5元/人/月【城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增幅达168.8%。为全市2.3万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生活补贴2.07亿元,护理补贴3566.5万元。下半年比上半年就多发护理补贴370.2万元。护理费提高了,使我们特困供养人员就有钱请护工了,生活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二是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为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根据省民政厅和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在前期采取的系列保障措施基础上,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其中农村低保对象一次性增发200元、城市低保对象一次性增发300元、特困人员一次性增发400元,累计支出资金3696.88万元,惠及15.2万人。三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应急性、过渡性作用,疫情灾情期间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由急难发生地实施救助。强化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功能,用好用足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采取“小金额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的办法。及时救助1155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8337.4万元,救助水平达1586元/人次。四是适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今年从8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为困难群体增发了价格临时补贴,全市共发放了1380万元价格临时补贴,人均补贴标准达到30元/人次,及时缓解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因物价上涨而带来的影响。在国家经济这么紧张的情况,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的提标、一次增发及价格补贴等措施,来提高我们困难群众的收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党和政府提出了“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诺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最真实的关怀。

    (二)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一是建成了滁州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根据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我们逐步推进社会救助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互通工作,协调教育、卫健、乡村振兴等部门依托数据资源管理部门共享交换通道,做好社会救助相关信息的汇聚整合和推送工作。目前,我局已与教体、财政、人社、住建、医保、应急、乡村振兴局、残联、工会等10个单位开展常态化数据共享,系统资源库已汇聚各部门共享信息516.3余万条,并实现对124.6万人口的动态监测。平台累计监测预警6万人次,发现报告困难群众1601人,通过核查成功救助1553余人次。二是健全完善我市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在建成滁州市社会救助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推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今年以来,健全完善我市15.6万人的低收入人群数据库,涵盖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易致贫返贫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救助对象等5类群体。三是完成核对系统升级工作。根据省民政厅信息中心要求,筹资26.6万元对我市核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打通了与省民政厅升级后的核对系统的对接,连接了27家银行,实现跨区域核查通办,主动加强大数据运用,为低保、特困供养等各类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认定提供依据,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实施,实现精准认定、精准救助。2022年1-12月份,核对平台共受理核对业务49125户158152人次,共发现预警信息30893户,预警户数占比63%,发现预警人数61418人次,预警人数占比39%。

    (三)积极推进“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不断丰富社会救助内涵。今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约1831.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632万元为全市2.3万名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了住院医疗护理保险,解决特困人员住院护理难的问题;二是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家庭中的70岁以上老年人等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线下家政保洁、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三是对分散特困人员开展探视走访,今年以来共走访探视15万余人次;四是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今年以来适老化改造完成823户,超额完成任务;五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探视走访等工作。

    (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紧密衔接。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基层经办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等一系列方案和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二是积极推广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紧贴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推动全市村(社区)广泛成立“救急难”互助社,主动、精准、灵活、高效地开展“救急难”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衔接有力、社会参与、综合施策、救助及时”的良好工作格局,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救急难”工作品牌。目前,全市共成立653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补充救助74人次、支出资金4.35万元;应急救助13人次,支出资金0.8万元;转介帮扶6人次。三是持续开展“心动亭城”心脏疾病专项医疗救助行动,2018年以来,为符合手术条件的286名18岁以下儿童免费治疗,先后救治了89名符合条件的成年人,为患者家庭节约资金3806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